www.av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免费影院第一第二,一级毛片在现观看,久久精品片色免费看网站,日本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亚洲网站一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理論動態(tài) > 正文

全球化時代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家認同危機及治理(8)

[8]尤爾根·哈貝馬斯:《包容他者》,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5頁。

[9]尤爾根·哈貝馬斯:《包容他者》,第152頁。

[10]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6頁。

[11]尤爾根·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第658頁。

[12]尤爾根·哈貝馬斯:《包容他者》,第152頁。

[13]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序言”,第3頁。

[14]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3頁。

[15]尤爾根·哈貝馬斯: 《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第660頁。

[16]查爾斯 · 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韓震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1年,第37頁。

[17]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第37頁。

[18] 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699頁。

[19]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認同政治與左翼》,周紅云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年第2期。

[20] 參見 William Bloom,Personal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34.

[21] 參見 Chang Kyung-Sup,`The Second Modern Condition?Compressed Modernity as Internalized Reflexive Cosmopolitization,"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61,no.3,2010,pp.444-464.

[22]貝克、鄧正來、沈國麟:《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對話》,《社會研究》2010年第5期。

[23]參 見 Robert K.Merton,`Social Structure and Anomi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3,no.5,1938,pp.672-682.

[24]安東尼·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郭忠華、何莉君譯, 《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25] 以賽亞·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第249頁。

[26]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16頁。

[27] 戴維·赫爾德:《馴服全球化———管理的新領域》,童新耕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3頁。

[28]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陳志剛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5頁。

[29]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p.194.

[30]安東尼·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郭忠華、何莉君譯, 《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1] 邁克爾·沃爾澤: 《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禇松燕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第38頁。

[32]威爾·金里卡:《多民族國家中的認同政治》,劉曙輝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2期。

[33] 參見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頁。

[34]參見西塞羅:《國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5頁。

[35] N.R.Branscombe,N.Ellemers,R.Spears and B.Doosje,`The Context and Content of Social Identity Threat,"in N.Ellemers,R.Spears and B.Doosje,eds.,Social Identity:Context,Commitment,Content,Oxford:Blackwell,1999,pp.35-58.

[36]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第110頁。

[37]魯恂·W.派伊: 《政治發(fā)展面面觀》,任曉、王元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頁。

[38]托克維爾: 《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童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270頁。

上一頁 1 2345678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全球化   認同   危機   國家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