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些人永遠不會喜歡它
Byatt當時被《紐約時報》委托寫書評評價“哈利·波特”系列小說。 “羅琳創(chuàng)造的哈利·波特中的世界是一個‘二手世界’,她從各種兒童讀物中尋找靈感拼湊出了這個故事。” 看過小說后,她語帶困惑,“這本小說寫給那些想象力局限于電視卡通的人。” 她懷著非常嚴謹?shù)膽B(tài)度寫下這些文字,但這使她在忠實書迷眼中成了故意詆毀小說的毒瘤。
12.靠版權(quán)賺錢的辦法可不止一種
依靠著最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羅琳和她的出版商看到了在線粉絲創(chuàng)作小說中的巨大可能性,讓狂熱的哈利·波特迷們參與到故事中來的同時,也延續(xù)了這份狂熱。她給出了“官方祝福”,當然也包含了兩條警告:別拿來出版賣錢;別涉及淫穢內(nèi)容。
13.出版社比超市有權(quán)勢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發(fā)行當天的一片混亂中,超市零售巨頭阿斯達(Asda)指責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把書定價為17.99歐元是“明目張膽的暴利”和“試圖綁架孩子”。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威脅說要提起誹謗訴訟——但更關(guān)鍵的是,取消給阿斯達的50萬本精裝本圖書。“如果他們想要回自己的50萬本書,他們會來跟我們和平談判的,” 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說。“對于所有阿斯達的失望的客戶來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不需要再去一個沒有靈魂的阿斯達書架上去買他們的書了。“阿斯達只用了不到一天時間,就用一次低聲下氣的回應(yīng)為他們沒有靈魂的書架找回了書。
14.只要跟哈利·波特有關(guān),什么都能賣
有一回,一家企業(yè)賣起了“哈利·波特避孕套”,惹了點官司,但這畢竟只是偶然事件,也許,霍格沃茨周邊產(chǎn)品中最熱門的還要數(shù)那款震動塑料掃帚——“我今年32歲了,但和我12歲和7歲的孩子們一樣喜歡騎這把掃帚”,亞馬遜上一條典型的讀者留言如是說。
15.作家也能品嘗暴力的滋味
那些不了解小說的人也許會以為作者們都是多愁善感的。但是現(xiàn)實沒那么簡單。根據(jù)哈利·波特粉絲們統(tǒng)計的相關(guān)信息,“至今已有158位有名有姓的小說人物死亡”。在最后那幾本書里,主要的角色一個個地離去——我不能劇透,但反正大部分都沒了。
16.書賣得火了,圖書零售商卻沒賺啥錢
超市可能是損失最大的。他們甚至用低于成本的價格清倉甩賣。獨立書店從樂購進貨甚至比從出版商那邊進貨還便宜。想想吧,如果網(wǎng)絡(luò)圖書協(xié)定還生效的話,會是什么樣?
作者羅琳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的手繪圖。
17.寄宿制學校也可以很有趣!
在連續(xù)數(shù)十年生源下降后,寄宿制學校突然在上世紀90年代末迎來了一波申請狂潮,班主任們將之歸功于“哈利·波特效應(yīng)”。有些甚至還計劃多建一些宿舍,以應(yīng)對需求。作為寄宿制學校的反對者,評論作家Alex Renton咬緊牙關(guān)、沉著冷靜地指出:和大部分寄宿制學校故事的作者一樣,羅琳上的也是走讀學校。
哈利·波特迷在羅琳的手印旁留下自己的。
18.好作家都有好幾把刷子
羅琳的第一部小說是寫給大人們的——《偶發(fā)空缺》——關(guān)注階級、政治和信仰,討論藥物濫用和強奸,其中還寫了一場床戲,差點就入選了《文學評論》雜志的“最差床戲描寫?yīng)?rdquo;,然而最終還是落選,評委認為,它雖然很糟糕,但卻又還沒達到獎項所要求的標準。
19.你不可能保持匿名
和史蒂芬·金一樣,羅琳也想試試暢銷小說作家用筆名寫作的滋味。最初的嘗試是“科莫蘭探案系列”,隨后是2013年的《布谷鳥的呼喚》,都以“Robert Galbraith”(所謂的“前皇家軍事警察便衣偵探”)為作者名字出現(xiàn)在書架上,賣得都還不錯。《星期日泰晤士報》花了整整三個月才挖出原來羅琳就是作者。
20.總還會有更多
雖然羅琳結(jié)束了哈利·波特系列,但她并沒有把這些角色都丟在一邊。在“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舞臺劇以及“更多波特”網(wǎng)站上的18000字額外內(nèi)容中,羅琳以原著的內(nèi)容為依托,衍生了一系列故事。對出版商來說,羅琳2008年寫的一張明信片無疑堪稱他們的“圣杯”,上邊有800字寫作梗概。在一場慈善拍賣上,這張明信片賣了25000英鎊,但誰也不知道它現(xiàn)在去哪了,因為今年早些時候,它被悄無聲息地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