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教育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根據(jù)新時代大學生特點和價值觀生成規(guī)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在心理接受、教育引導、文化陶冶、示范引領、實踐養(yǎng)成這五個機制上下功夫。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根據(jù)新時代大學生行為特點和價值觀生成規(guī)律,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以下五個機制上下功夫。
心理接受機制
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規(guī)律。一般來說,價值觀的生成,歸根到底是大學生主體“內省”的結果。因此,應研究大學生心理活動、心理接受的內在機制,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地推進。大體來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接受過程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認知階段。認知是個體對事物產生認識、理解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階段,應采取符合大學生心理認知規(guī)律的方法和形式,如生動的課堂教學、有影響的媒體引導、有感染力的榜樣示范等,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親近感和初步的心理認知。
二是認同階段。認同是在認知基礎上,讓大學生從被動接收到主動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心理過程。在這一階段,應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深刻分析,使大學生產生自覺的理性認同,即使遇到外部影響,也能有較強的心理定力。
三是內化踐行階段,這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高級階段,也是價值觀穩(wěn)固階段。大學生通過生產生活實踐和切身體驗活動,思考、選擇、融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嵌入內在價值追求,成為參與社會生活的行動準則。在此階段,應特別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大學生不斷地比較、鑒別、選擇,從而樹立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念。認知、認同和內化的過程,就是社會心理個體化和個體心理社會化的雙向互動過程。應全要素、全過程加強大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良性互動,推進其社會心理個體化和個體心理社會化持續(xù)演進。
教育引導機制
大學階段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需要正確引導和長期教育。首先,授課教師自己要有堅定的信仰,讓有信仰者講信仰,才能真正打動人。授課教師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知行合一,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實踐行者。
其次,要堅持問題導向,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如果空對空、概念化、標簽化,回避大學生所關注的現(xiàn)實問題,一味以空洞的邏輯演繹進行理論灌輸,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上排斥思政課教學。應聚焦當前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回應大學生平時的生活困擾和思想困惑,答疑解惑,直指人心,用問題關切撥動大學生心弦,在問題思考辨析中形成價值認同。
最后,要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深入挖掘、善于運用各門專業(yè)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專業(yè)課程滲透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包括自然科學的課程,都應該放到民族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高度去審視其價值,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去揭示其規(guī)律,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yǎng)。
文化陶冶機制
在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文化浸潤的功能。首先,應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目的,在大學生中廣泛深入開展閱讀和感悟經典的活動,開設國學課程,并在教育教學中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地融通起來,“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努力運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化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
其次,應充分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文化場景。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組織、團體等各個層面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所組織的文化生活構成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場景。要運用文化場館、文化景點潛移默化熏陶大學生,建立成人儀式、升旗儀式、入團入黨儀式,利用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紀念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效果。
最后,應建設好網絡空間這一凝聚大學生價值共識的新平臺?;ヂ?lián)網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文化傳播的方式。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lián)網長大的一代人。應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著力培育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網絡文化,幫助大學生遠離低俗、陳腐、頹廢的文化糟粕,為他們創(chuàng)造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
示范引領機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追星”是青年大學生較明顯的心理傾向。而信息化時代社會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對社會價值傾向的塑造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是正向的,有時則是負面的。對此,一方面應因勢利導,組織大學生開展對網紅現(xiàn)象的討論,在討論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大學生在網絡造星的時代保持清醒理性,不盲目追星,更不盲目效仿。
另一方面應充分發(fā)揮社會各界道德楷模的示范效用,邀請各類道德模范、先進科技工作者等進校園、上講臺,形成長效機制,經常性舉辦各種交流互動活動,引導大學生懂得追什么星、學什么人,形成向上向善的正確價值觀。
此外,應加強“四史”教育,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英模先烈紀念館等參觀學習,涵養(yǎng)大學生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感,讓英雄模范引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成。
實踐養(yǎng)成機制
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過程中,要多途徑、多形式讓大學生參與實踐體驗過程,多環(huán)節(jié)、全過程接觸了解社會生活。第一,通過社會實踐深化理論認知,內化價值認同。通過實地考察鄉(xiāng)風文明、社會民生、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生態(tài)環(huán)保等方面的成功實踐,使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接受的理論觀點在社會生活中真實地呈現(xiàn)出來,可見可觸可感,在實踐體驗中領悟理論的真實性、說服力。
第二,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對社會思想輿論的甄別力。在全媒體時代,面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理論,面對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理論鑒別水平,抵御各種錯誤理論、思潮的影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此,大學生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對錯誤思想言論的辨別力和錯誤價值觀的抵御力。
第三,通過社會實踐促進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通過組織開展勤工助學、暑期社會實踐、各類社會公益等,幫助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養(yǎng)成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團隊協(xié)作等良好品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項目編號:16CKS047)、武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新時代思政課‘知信行’統(tǒng)一的研究”(項目編號:2021PGA02)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韓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