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從最開始的一窮二白百業(yè)待興,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地建立與完善,再到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zhàn),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經濟發(fā)展的風險與挑戰(zhàn),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危”與“機”是“同生并存”的矛盾統一體,我們必須以辯證思維方法看待經濟發(fā)展中遇到的危機與挑戰(zhàn),善于從變化的形勢和挑戰(zhàn)中把握機遇,化危為機,才能維護和用好我國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黨的領導 經濟建設 危機 機遇 制度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危”與“機”是“同生并存”的矛盾統一體,克服了“危”,即是“機”。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也提出,“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最適度的挑戰(zhàn)不僅必須激起受到挑戰(zhàn)的一方進行成功的應戰(zhàn),而且刺激對方獲得一種將自己推向前進的動力”。①以辯證思維方法看待我國經濟發(fā)展中遇到的危機與挑戰(zhàn),要求我們正確對待危機,善于從變化的形勢和挑戰(zhàn)中把握機遇,化危為機。
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具有強大的經濟發(fā)展再造能力
回觀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百業(yè)待興,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中的風險應對,再到系統性金融風險攻堅戰(zhàn),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各種風險與挑戰(zhàn),化危為機,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再造能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zhàn),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其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防范化解經濟風險,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承受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自信地開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建設的新征程,但是,由于當時正處于舊秩序被破壞、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特殊階段,尤其是面臨著眾多不確定因素,主要是一些不法分子擾亂市場的行為導致金融市場與物價的混亂,國民經濟的恢復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以當時全國最大的工商業(yè)城市上海為例,雖然政府早已發(fā)布人民幣作為唯一法定貨幣的法令,但有些資本家仍狂妄宣稱,“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②不法分子大肆炒賣銀元、外幣,導致物價猛漲。針對不法分子的金銀投機行為,新生的人民政府打響“銀元之戰(zhàn)”,以經濟的辦法解決經濟問題,首先集中大量銀元向市場拋售,壓低金銀價格,并查封金銀投機的大本營“證券大樓”。
“銀元之戰(zhàn)”之后,人民幣的地位得到鞏固,但是,上海的投機商不甘心失敗,將投機的目標轉向了糧食、棉紗和煤炭市場,并放狂言:“只要控制‘兩白一黑’(大米、棉紗、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中央人民政府隨即打響針對不法資本家的“米棉之戰(zhàn)”,在全國范圍內調運大量的糧食、棉花、煤炭等重要物資,中央統一部署,全國統一行動,國家儲備物資開始在市場集中拋售,給投機商人毀滅性的打擊。面對這場以上海為主戰(zhàn)場的“銀元之戰(zhàn)”“米棉之戰(zhàn)”,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積極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力量,解決了物價猛漲、市場混亂的局面。如當時一位知名的民族資本家所言:“六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此次則僅用經濟力量就能穩(wěn)住,是上海工商界所料不到的。”③正所謂“察勢者智,馭勢者贏”,面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遇到的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積極應對,領導“兩大經濟戰(zhàn)役”,化“危”為“機”,既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又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列寧說: “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鄧小平同志也明確指出: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將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梢钥闯觯洕母锏暮诵氖沁M行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改革雖然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也給經濟建設帶來風險和挑戰(zhàn)。
1985年,隨著改革的推進,地方投資規(guī)模不斷擴大,再加上當年推行的工資改革,CPI價格指數從1984年的2.7%上漲到1985年的9.3%。1986年后,由于商品價格的放開以及政策的調整,促使了再度爆發(fā),1988年CPI物價指數一下暴漲至18.8%。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通過緊縮銀根,控制貨幣總量的發(fā)行,及時控制了通貨膨脹的壓力,使國民經濟逐步恢復正常的秩序。鄧小平同志指出:“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為什么這次治理通貨膨脹能夠見效這么快,而且市場沒有受多大影響,貨幣也沒有受多大影響?原因就是有這十一二年改革開放的基礎。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④解決危機的過程也是積累經驗,促進經濟政策調整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在克服經濟危機與風險挑戰(zhàn)的過程中,不僅逐步增強了自身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保障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穩(wěn)定,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20世紀90年代末,始發(fā)于泰國的金融危機席卷東南亞、東北亞大部分國家,甚至波及日本、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形成嚴重的區(qū)域性金融危機,1998年,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韓國的人均GDP分別下降14.4%、11.6%、9.5%和7.5%。面對空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實行嚴格有效的資本管制,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快速恢復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使中國沒有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犧牲品。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2008年開始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雖然中國持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在金融上沒有遭受嚴重沖擊,但是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使中國貿易出口受到限制,國內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使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和考驗。出于對金融危機的整體考慮,中國共產黨積極總結并吸取應對經濟風險與挑戰(zhàn)的經驗與教訓,化危機為機遇,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進行金融體系方面的制度性改革,形成了較為全面、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面對國內出現的產能過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中國連續(xù)多年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速度, 創(chuàng)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良好成績。
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新時代中國經濟發(fā)展面臨的基本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描述的那樣,“中國已經走出改革初期的淺灘階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選擇彼岸的到岸位置”。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始終如一的目標就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挑戰(zhàn)和機遇本來就是雙生共存的,我們要認清社會發(fā)展的新形勢,才能適應時代的新變化,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fā)展。
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是一段取得“史詩般進步”的歷程,也是一個“人類發(fā)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9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經濟結構和區(qū)域布局繼續(xù)優(yōu)化,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今天的中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已經從過去那個貧窮落后的國家,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實踐中心,激蕩起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肯定我國經濟發(fā)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國的發(fā)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zhàn)。從當前國際環(huán)境來看,世界經濟增長低迷,全球經濟的“順風”吹的比以前更弱了,再加上國際經貿摩擦以及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經濟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更加復雜嚴峻;從國內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李克強總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yè)壓力顯著加大,企業(yè)特別是民營企業(yè)、中小微企業(yè)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并且經濟下行壓力持續(xù)加大。由于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的不確定性,經濟發(fā)展面臨著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從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來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任重而道遠。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新時代,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風險和挑戰(zhàn)不可避免,但機遇與挑戰(zhàn)共存,困難與希望同在。難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頂前的沖刺最艱辛,只有認清形勢,直面挑戰(zhàn),才能化危為機。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位智者,了解歷史、對話歷史,才能真正把握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面對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在破解危局中不斷前行,事實證明,凡是不能被打敗的,最終都會變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的內生力量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生俱來的制度優(yōu)勢,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百折不撓,化“危”為“機”的辯證思維和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機遇和挑戰(zhàn),唯有具備化“危”為“機”的辯證思維和能力,才能維護和用好我國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屬性,也是在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fā)展的基本課題。
化危為機:戰(zhàn)勝經濟風險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智慧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面對經濟建設、發(fā)展方面歷經挑戰(zhàn)和風險,風雨兼程、劈波斬浪,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也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機遇還是挑戰(zhàn)?該如何應對?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指出:“現在,推進改革開放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但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fā)展,發(fā)展中的問題和發(fā)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面對經濟建設方面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第一,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破解發(fā)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zhàn),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國家實行的制度決定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于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于起決定性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的根本制度保障,還是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的制度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無論是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還是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為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提供根本保障。從歷史的大視野來看,在面對經濟建設的風險與挑戰(zhàn)時,中國共產黨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統籌全國力量,把保增長、調結構、促民生作為中心任務,有效遏制經濟下滑的態(tài)勢,為應對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必須深刻把握經濟運行基本規(guī)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對于風險和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織并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針對這些風險綜合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 進而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經濟運行、風險防控的基本規(guī)律。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fā)生的原因時指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發(fā)展著的、與人口相比驚人巨大的生產力,以及雖然不是與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資本價值(不僅是它的物質實體)的增加,同這個驚人巨大的生產力為之服務的、與財富的增長相比變得越來越狹小的基礎相矛盾,同這個不斷膨脹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相矛盾。危機就是這樣發(fā)生的。”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面臨的經濟風險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風險,防范和化解經濟發(fā)展面臨的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既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更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承受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三,打贏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決定力量。毛澤東同志也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⑥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是靠敲鑼打鼓取得的,是億萬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在打贏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和挑戰(zhàn)后取得的。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波蘭部長會議主席梅斯內爾時曾說,“我們的改革有很大的風險,但很有希望成功……關鍵是兩條。第一條就是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著辦事,決心要堅定,步驟要穩(wěn)妥,還要及時總結經驗,改正不妥當的方案和步驟,不使小的錯誤發(fā)展成為大的錯誤。第二條就是要在改革過程中,保持生產有較好的發(fā)展”。⑦“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從新中國克服重大經濟風險和挑戰(zhàn)的歷史來看,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重視群眾切身利益。及時總結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實踐經驗,尊重群眾意愿,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fā)揮好”⑧,才能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營造安定團結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必須以創(chuàng)新作為基本方式。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變革創(chuàng)新,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開放與發(fā)展,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歷史,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tài),改革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厲行革新,祛除社會弊病,破除束縛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在不斷改革中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wěn)、沒有任何風險。”⑨這里所指的改革,就是以創(chuàng)新為手段,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問題,不斷破除束縛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把握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⑩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zhàn),既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著力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不斷在改革中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
(作者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組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至上’價值及其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ZDA004)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抗疫成效與國家治理效能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英]諾德·湯因比著,劉北成、郭小凌譯:《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8-119頁。
②《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50頁。
③《陳云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頁。
④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頁,第268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6頁。
⑥《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31頁。
⑧《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22頁。
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509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