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fā)表《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的重要文章。文章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毋庸置疑的是,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成績斐然,特別是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決定性進展,人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但也應該看到,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還有許多短板和不足。我們要抓好“補短板”這項工作,堅持精準思維,切實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在疏浚源頭上發(fā)力,精準找到補短板的著力點。“鳥從巢中起,水從源頭流。”堅持正確的方向,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也應該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務紛繁復雜,要從源頭上摸排,找準補短板的方向是關鍵。在科學評估進展狀況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聚焦多數不具備自我發(fā)展能力和條件的農村老弱病殘貧困人口,認真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逐個逐項梳理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貧困家庭孩子輟學、部分貧困人口仍住危房及部分貧困人口沒有解決飲水安全等問題。強化源頭摸排,在處理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三者關系的基礎上,在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時,圍繞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等方面,全面檢視,深入摸排,緊盯老問題和新表現,從源頭開始、從問題著手,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和現實獲得感,從源頭上確保補短板工作不變形走樣。
在補偏救弊上作為,精準找到補短板的發(fā)力點。“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明確任務有助于壓實責任,找準補短板的發(fā)力點。要圍繞人群、地域、領域三個維度,緊盯老弱病殘貧困人口,深度貧困地區(qū)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要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緊盯老問題和新表現,全面檢視、持續(xù)用力,精準施策。堅持問題導向,靶向整改,實行“清單制+責任制”,實行“一問題一方案一對策”,逐一剖根析源、逐條對標補短,明確整改重點,細化整改工作舉措,實化任務清單,限期完成。同時,將補短板問題同巡視巡察、黨委督查、干部考察考核、民主生活會、年度述職等結合起來,一起整改。同時,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也要緊盯整改落實情況,全過程跟蹤,主動介入,跟蹤督促,既要全方位強化監(jiān)督,又要立足“監(jiān)督的再監(jiān)督”,切實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在補偏救弊上的履職盡責,要堅決克服“數字”脫貧、“指標”脫貧等問題,防止整改工作前緊后松、麻痹大意、消極厭戰(zhàn)、重心轉移、精力分散。持續(xù)發(fā)力,久久為功,切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工作的一體推進和整體效益。
在為民實干上出招,精準找到補短板的落腳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發(fā)揚連續(xù)作戰(zhàn)精神,接續(xù)抓實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也要學會“十根手指彈鋼琴”,統籌做好脫貧攻堅任務、重點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治理及加快民生等領域補短板,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好殲滅戰(zhàn)。廣大黨員干部要在脫貧攻堅一線和復工復產第一線,始終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克服焦躁情緒、懈怠心理,杜絕“數字”脫貧、“指標”脫貧等問題,始終干在工作第一線,砥礪奮斗、大膽實踐、鍛煉作為,始終把人民群眾的需求放在優(yōu)先方向,鍥而不舍抓好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育幼養(yǎng)老等補短工作,緊盯短板、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人民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同時,也要做好重點地區(qū)環(huán)境污染和社保兜底工作,用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切實推動人居環(huán)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xù)改善。持續(xù)圍繞脫貧攻堅、環(huán)境污染、民生事項、社會治理等方面,既親自檢查作業(yè),還親自輔導作業(yè),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該干的工作主動干,該擔的責任自覺擔,絕不當“甩手掌柜”,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真正做到數字準、底數清、情況明、措施實,真抓實干、久久為功、狠抓落實。
“行者方致遠,奮斗路正長。”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廣大黨員干部時刻堅守初心使命,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為民服務的實踐中,用“牽牛牽鼻子”的準勁、“螞蟻啃骨頭”的韌勁、“人之一我之十”的干勁,接續(x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添磚加瓦。(作者:李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