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校慶之“浮華”表現在醉心于講排場、搞攀比;校慶之“浮躁”表現在一些大學把校慶看作名利場;校慶之“浮淺”表現在只顧一味跟風。校慶要辦成承前啟后、開放辦學的新契機;辦成溝通內外、凝心聚力的新途徑;辦成合作共贏、再創(chuàng)輝煌的新起點。
【關鍵詞】大學校慶 文化內涵 去“三浮”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校慶是大學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大學文化記憶的重要形式,是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契機。當前,一些大學的校慶模式化色彩比較明顯,甚至將校慶當作“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鋪張浪費、華而不實,讓校慶變了味。
變味校慶的共有特征顯為“三浮”:浮華、浮躁、浮淺
校慶之“浮華”表現在醉心于講排場,搞攀比。一切有礙校慶的活動都可以取消或讓步,場面不隆重、賓朋不爆滿、花費不驚人,似乎就顯示不出學校的實力。校慶主席臺和前排正襟危坐的,除了學?,F任和往屆領導還有杰出校友,以及社會普遍認可的“成功人士”,于是,一些學校的校慶就辦成了“秀場”。
校慶之“浮躁”表現在一些大學把校慶看作名利場,把校慶搞成“經濟校慶”和“政績工程”,校慶不再是標示喜慶的時間符號,不再簡單地被視作母校傳遞情感、凝聚校友力量的舞臺,而是成為某些高校趁機斂財的“提款機”。一些校領導不僅把校慶看作是募集資金的契機,更是視為個人政績展示、仕途升遷的契機。這種急功近利的校慶,實則起不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一心想要的“政績”變成了學校發(fā)展的“癥結”,“向前看”變成了“向錢沖”。
校慶之“浮淺”表現在只顧一味跟風,校慶模式同質化,缺乏新意,缺乏文化內涵,把校慶辦成“娛樂校慶”。校慶的“套路”環(huán)節(jié),無非是領導嘉賓致辭、成功校友捐贈、大型校慶晚會,外加幾場講座和學術活動,千篇一律。為了凸顯自己與眾不同,有的學校甚至隨意編造校史,以此作為提高聲望和競爭力的捷徑,期望以“老字號”吸引人。例如,有高校剛剛合并組建,第二年便高調舉辦起了百年校慶。這種為了掩飾文化內涵貧乏而創(chuàng)意出的自娛自樂式的“忽悠”和宣傳,不僅不能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反而會讓“校史”成為“笑史”。
在校慶“三浮”表象的背后,實質上折射出當今一些高校的深層次問題:缺失堅定信念,缺失文化自信,缺失防御能力。正因為一些大學缺失信念,核心價值觀扭曲,才導致某些領導想借助校慶撈政績。而熱衷于大辦校慶甚至不惜造假校史,“想用年歲來壓倒人”的“弱者心態(tài)”,則不經意地泄露了他們對自身根基和實力信心的缺乏。
校慶要讓社會有認同感、讓校友有歸屬感、讓師生有自豪感
大學校慶還要不要辦,還能不能辦?校慶只要辦就要辦好,辦成承前啟后、開放辦學的新契機;辦成溝通內外、凝心聚力的新途徑;辦成合作共贏、再創(chuàng)輝煌的新起點。讓社會有認同感,讓校友有歸屬感,讓師生有自豪感。盛大而充滿神圣感的校慶慶典儀式是有其教化功用的,若能讓學生從校慶中獲得動力,找到共鳴,從而明確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無疑將發(fā)揮校慶的巨大價值。
去“浮華”要做到不排場、不攀比,去“浮華”更要注意去行政化。大學官本位傾向影響了學術的發(fā)展,可能使大學作為時代和社會燈塔的作用逐步失去色彩。其行政化色彩也使得校慶本末倒置,偏離了初衷。哈佛大學建校350周年時,曾打算邀請里根總統(tǒng)出席,不料里根趁機提出想要得到哈佛榮譽博士的條件,哈佛校長毫不客氣地向媒體宣布,他們無意奉承總統(tǒng)的虛榮心;南京大學110周年校慶時提出“序長不序爵”,被媒體評價為體現了“真正的大學風骨”。一所大學的聲譽與尊嚴,不在于請了多少名人捧場。在校慶這個特殊的時空場域中,沒有盛大場面,沒有花團錦簇,所有校友都具有身份上的同一性,所有校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被重新喚醒。
去“浮躁”主要是去功利心。固然,能培養(yǎng)出一批高級別、高收入的校友是學校的榮耀,甚或是培養(yǎng)成功的標識之一,但這并不是學校實力的全部,更不能以此來張揚顯擺。平等對待所有校友,讓他們重返母校感受真理的力量,凝心聚力不能急功近利,要自然而然地使校慶成為優(yōu)質生源和辦學資金的入口。教育是百年大計,需要長期的積淀,絕非一人一日之功,一所名校凝結了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心血。因此,學校主要領導要有“成事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避免迫不及待強行操辦校慶。
去“浮淺”,就是防止盲目跟風,將校慶辦得有新意有特色。學校的特色、學校的個性化精神傳統(tǒng),若不能在校慶中得到足夠的展示和傳承,校慶就會辦得膚淺而失去本質意義。抓住特色,也就把握住了校慶的活力和生命力。要盡量挖掘本校與眾不同之處,在活動中凸顯學校特色。北京郵電大學60周年校慶制作的《郵影》《郵語》,勾起了北郵學子的溫暖記憶;武漢大學115周年校慶,沒有奢華的布置和喧鬧的慶典,而是以話劇形式開展一系列師生活動,被譽為“安靜校慶”;中國人民大學則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公益校慶”,組織百場社區(qū)公益講座,將文化盛宴“端”到百姓身邊。這些具有特色又有新意的校慶,不僅是對大學精神終極回歸的呼喚,更是對不良風氣的拒絕。
校慶要彰顯歷史成就、彰顯文化內涵、彰顯反思精神、彰顯未來理想
大學校慶既是一次溝通校內外的盛典,更是一個傳播和弘揚該校人文思想和學術精神的平臺。通過校慶,回溯過去、觀照當下。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羅斯福在哈佛大學300周年校慶時發(fā)表講話稱,“哈佛以至于美國的使命,就是代表人類思想的自由精神,繼續(xù)高舉真理的火炬”。社會大眾會透過校慶這一窗口,感受到該所大學獨特的文化追求和核心價值觀,因而校慶彰顯文化內涵體現了校慶的功能與本質。大學文化的高度在于思想,厚度則在于學術。復旦大學100周年校慶以“慶典為體,學術為魂”作為慶典宗旨,這也是大學校慶與一般機構慶典的根本區(qū)別。大學校慶本身具有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的發(fā)揮將深刻地增強校慶的厚重感和文化滲透性。
浙江大學竺可楨老校長曾提出校慶是為“檢討過去,激勵來茲”。具有文化厚重感和滲透性的校慶不僅需要增強學術性,還需要增強反思精神。不僅要凝練傳統(tǒng),而且要反思傳統(tǒng),反思哪些傳統(tǒng)是值得堅守的,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守護了什么。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大學的靈魂,那么堅守傳統(tǒng)則是大學的腳跟,穩(wěn)住傳統(tǒng)的腳跟才會讓創(chuàng)新的靈魂飛得更高。因此,校慶的一個目的就是要通過反思去固守自己堅守的傳統(tǒng)。北京大學25周年校慶時,總務長蔣夢麟即刊文宣布:“今日是本校二十五年的生日,是我們全體師生反省的日子。”麻省理工學院在紀念建校150周年時宣布,持續(xù)150天的校慶中,“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貢獻者致敬,而且將舉行嚴肅的反思活動,思考如何繼續(xù)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
“一以紀念過去之艱難締造,一以懔念未來之發(fā)榮滋長”,校慶正是這樣一個引人回望和前瞻的節(jié)點,讓師生和校友乃至社會大眾借著它回眸那些歷史中的記憶,并從中看到那些照亮未來的光。反思過去只是途徑,明晰使命、規(guī)劃未來才是目的。進入新時代,深入思考該繼承哪些優(yōu)良傳統(tǒng),如何更新辦學理念,如何擔當新的責任,以及如何引領社會等關乎學校長遠發(fā)展的關鍵問題。通過校慶活動,彰顯未來理想,讓全校師生明確方向,志存高遠,追求卓越,奮勇前行。
(作者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趙橙涔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