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任伍 浙江師范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生活本是日日新鮮、豐富多彩的,可是被形式主義所困擾,生活就變得黯然失色、淡而無味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從嚴治黨從中央政治局立規(guī)矩開始,從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破題,堅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剎住了一些歪風邪氣,攻克了一些頑瘴痼疾,形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斂。但是,當前形式主義又以新的形式,披上新馬甲,花樣翻新。針對這種現(xiàn)象,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看似新表現(xiàn),實則老問題”,表明形式主義具有頑固性反復性,一遇合適機會又以隱形變異、新面目、新形式、新變種回潮反彈。
當前形式主義的共性表現(xiàn)是:虛多實少,喊口號的花架子多,抓落實的硬功夫少。具體表現(xiàn)在貫徹落實、調(diào)查研究、服務群眾、項目建設、召開會議、改進文風、責任擔當、工作實效、履行職責、對待問題這10個方面,派生出來十大形式主義新表現(xiàn)、新變種、新花樣。
貫徹落實機械式
個別地方單位的領導干部,對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習慣于作“傳聲筒”“播放器”,表態(tài)很多,調(diào)門很高,但行動很少,落實很差,虛多實少,僅僅滿足于“輪流圈閱”“層層轉(zhuǎn)發(fā)”“安排部署”。個別領導干部甚至思想認識不到位,保障機制不到位,落實責任不到位,一些具體工作和責任落實僅在嘴上“空跑”、在紙上“旅行”,壓力傳導遞減,缺少具體抓手,存在應付了事的現(xiàn)象。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有的干部說的天花亂墜,敷衍應對,有些則說一套做一套,會上熱烘烘,會后就放松,再過幾天就無影無蹤,雨過地皮濕,陷入“走過場、刮陣風”的怪圈,欺上瞞下,我行我素。個別人甚至對上級政策抱有懷疑、抵制、曲解的態(tài)度,消極等待,以“對策”對“政策”,以繞道走作變通。
調(diào)查研究走秀式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各級領導干部要大興調(diào)查之風,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實情,取得真經(jīng)。但個別單位開展“形式主義調(diào)研”,搞形式、走過場,應付上級檢查,像打造旅游線路一樣打造“經(jīng)典調(diào)研線路”。中部某縣一個鄉(xiāng)鎮(zhèn)成為出名的“被調(diào)研明星鄉(xiāng)”,一年有500多批次領導干部前來調(diào)研,意味著鄉(xiāng)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撥領導前來調(diào)研。有一個區(qū)最多的一天接待了6位廳級領導來調(diào)研,領導調(diào)研的題目也幾乎一模一樣。個別地方領導喜好開展集體調(diào)研,每到年底就組織全市所有縣區(qū)的負責人下去調(diào)研,每到一地都要事先精心選擇企業(yè)、確定路線。
基層干部群眾將此類調(diào)研形象描述為“掉到井里的葫蘆,在水上浮著”,并將其總結為“三多三少”:到基層調(diào)研作指示的多,虛心求教的少;開展一般性調(diào)研多,帶著問題開展專題調(diào)研少、蹲點調(diào)研更少;到工作突出的地方調(diào)研多,到情況復雜、問題多、矛盾突出的地方調(diào)研少。無論什么調(diào)研主題,去的是同一條路線、訪的是同一批對象、聽的是同一套說辭,搞“大伙演、領導看”的走秀式調(diào)研。這種形式主義的“走秀式調(diào)研”,名曰“眼睛向下”,俯下身子虛心向群眾求教,結果變成“欽差大臣”,下車伊始作“指示”。人到心不到,蜻蜓點水,提前通知做準備,到了先開座談會,聽指定好的幾個人對著材料介紹情況,然后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基本不與群眾接觸。下去就是為了出出鏡頭露露臉,坐在車上轉(zhuǎn),隔著玻璃看,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眾說是“調(diào)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zhí)行隔座山”,更談不上深入實際、深入矛盾、深入現(xiàn)場解決具體問題。還有個別領導,不愿雪中送炭、只想錦上添花,搞“嫌貧愛富”式調(diào)研。中部某省一個被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地方,前往調(diào)研的各路人馬絡繹不絕,令當?shù)卣畱硬幌?,群眾對此極為反感。
服務群眾推諉式
有的單位表面上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門好進、臉好看”,但還是“事難辦”,將過去的“管卡壓”變成了現(xiàn)在的“推繞拖”。有一招叫作“打太極”,借口作風上、紀律上管得嚴了、抓得緊了、查得細了,工作上框框多了、條條細了、規(guī)則緊了、工作難辦了,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面對來辦事、解決問題的普通百姓,像端坐在廟堂之上的“彌勒佛木偶”,嘴上只說“好好好”,多方搪塞,東拉西扯地“打太極”,互相推諉,以各種借口“玩推手”,把辦事的人“踢來踢去”。一招叫做“軟釘子”,服務承諾、工作程序、行為規(guī)范等整整齊齊、恭恭敬敬地“寫在紙上,掛在墻上,顯示在電子屏幕上”,但一到老百姓來辦事了,一顆一顆的“軟釘子”,沒完沒了的填表、交證件、出證明,手續(xù)繁雜,又不一次性告知,笑臉以材料不全、領導不在、沒有慣例等理由故意拖延,讓辦事的群眾和企業(yè)來回折騰、處處為難。個別地區(qū)設“跪式窗口”“蹲式窗口”“限號窗口”和高兩米的奇葩意見箱,“事難辦”變成了“事不辦”的“新衙門”,變著法有“技巧”地造成辦事過程“中梗阻”,服務群眾在“最后一公里”卡了殼,成了服務上的“爛尾”。
個別地方的辦事人員干脆就“撂挑子”,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在狀態(tài),不想事、不謀事、不干事,政務服務熱線電話長期無人接聽,政府網(wǎng)站更新的內(nèi)容主要是領導活動,政務公開、便民服務等欄目幾乎成為僵尸欄目。一些地方以“軟”法對付老百姓的訴求,老百姓為了上個學要開戶籍證明,生個娃要開生育證明,買個房要開無犯罪證明,補證需要開丟失證明,母親替女兒買東西需要開母女證明,反正干什么事情都要“跑斷腿”。
項目建設形象式
個別地方搞工程,上項目,以領導的喜好和判斷為標準,熱衷于打造領導“可視范圍”內(nèi)的形象項目、形象工程,貪大求洋建設豪華場館。城市搞工程,個別鄉(xiāng)村也不閑著,掀起“景觀熱”,爭先恐后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園、大廣場等,一個入村牌坊花費以百萬元計。個別城市每個文體場館請不同的“國際大師”來設計,“八項規(guī)定”相當程度上遏制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于是一些地方改頭換面,以“民生工程”“文化建設”“脫貧攻堅”“留住鄉(xiāng)愁”等名義,冠冕堂皇推進這些界定難、爭議多、隱患大的形象工程,場館“貪大”鄉(xiāng)村“造景”,“不建樓堂建場館、不顧實際造景觀”,而且追求“時尚范、藝術味、國際化”,項目占地多、建筑體量大,運行維護成本高昂,成為“形象工程”新表現(xiàn)。
例如,地處長城沿線的華北某市,總人口不足400萬,地方財政年預算收入不足100億元,卻斥資逾40億元建設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大劇院、體育中心和會展中心,還請來多個國際建筑公司或設計師。一些地區(qū)以“傳承鄉(xiāng)村文化”“留住鄉(xiāng)愁”為名,在農(nóng)村建大公園、大廣場、大牌坊或者大型旅游觀光項目,千篇一律地推進村史館建設,而忽視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裸房整治等農(nóng)村治理重點工作,少數(shù)村莊甚至存在推山、削坡、填塘等破壞自然生態(tài)和鄉(xiāng)村風貌等嚴重問題。
召開會議重復式
開會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形式主義的一大特征是會議成災泛濫,形成了開會“套路”“流程”和“模式”,不從實際出發(fā),把會議作為開展工作的唯一手段,熱衷于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會議安排、布置和檢查工作,只要上情下達,總離不開會議,導致形式主義的會議周周、月月、年年連綿不斷,花樣迭出,層層重復開,一個接一個。會上也是慷慨激昂念稿子,空對空、虛對虛地談方案,講成績濃墨重彩,連篇累牘,講問題輕描淡寫,點到即止,充斥著不著邊際的大話空話,老生常談的套話和沒錯的廢話,聽會的人暈暈乎、昏昏然,打不起精神,十分厭倦和慵懶。
還有個別領導樂忠于參加剪彩、應景等會議活動,追求轟動效應,不顧實際效果,只求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報上有名,把開會當成自我炫耀的主要形式。機械刻板的形式主義開會,導致干部疲于應付,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成了無效勞動,沒有時間抓落實。“陪會”也成為開會的一個標準流程,一般性工作會議主席臺上四五位、六七位不等的領導干部陪會,而會議只安排一個人講話,其他幾位坐在臺上無所事事,一陪就是半天一天。個別部門召開系統(tǒng)工作會議,總要恭請同級黨政分管領導到會作“指示”,還要千方百計邀請上級對口部門領導來捧場提“希望”,甚至花錢請明星助興,而這些領導的“指示”“希望”往往又是會議主辦單位事先寫好的稿子,只是用上級領導的“尊口”來加強“分量”,臺下聽眾大多是昏昏欲睡,最后是領導參加照張相,記者在報上或者網(wǎng)站上發(fā)個消息,至于會議效果如何沒有人關心。
文風話風拼湊式
個別地方,寫文件機械照搬照抄,給領導寫的文章、講稿空對空,八股式,出臺的制度規(guī)定也是“依葫蘆畫瓢”,內(nèi)容不是來自調(diào)查研究,而是源自抄襲拼湊。個別領導干部的講話、文章,只注重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缺乏實際調(diào)查和對生活實踐的深刻了解,缺乏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文章言之無物,無病呻吟。個別領導干部愛講空話,不辦實事。一篇講話在這個場合能行,換個場合也行,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其實講的都是“正確的廢話”。個別地方,說空話似乎成了一些人的主要工作,說起來豪言壯語,氣吞山河,海闊天空,不著邊際。其實只有唱功,沒有做功。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diào)要說真話,辦實事,但新時代文風話風上的形式主義仍然時有表現(xiàn):文件過多,整天沉溺于繁文縟節(jié),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只看過程,不管結果,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個別文章說話,小題大做,沽名釣譽,對成績、政績、業(yè)績?nèi)我獍胃?、渲染,有一說十,有十說百,有百說千,有千說萬,夸大其詞,嘩眾取寵,急功近利,沽名釣譽,貪天之功為己功,把別人做的說成自己做的,把別人說的說成自己說的,把別人寫的說成自己寫的,把功勞歸于自己,把錯誤歸于別人,文過飾非,爭功諉過,報喜隱憂;無中生有,捕風捉影,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甚至閉門造車,任意杜撰,編造虛假政績,在匯報上做文章,在造假上下功夫,把準備做的說成已經(jīng)做了,把個別的說成普遍的,把布置的說成落實的。個別文章和講話既不擺事實,又不講道理,充滿“必須”“一定要”,居高臨下,套話連篇,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既沒有什么說服力,更沒有感染力,是十足的“官樣文章”;個別文章和講話,故弄玄虛,晦澀難懂,裝腔作勢,故作高深,借以唬人,堆砌新名詞,炒作新概念,常常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使人云里霧中,摸不著頭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種文風話風,八股式套路,公文式語言,動輒是 “重要性”“必要性”“創(chuàng)造性”,成為嚴重的形式主義。
責任擔當閃避式
形式主義作為“四風”之首,認清其實質(zhì),才能對癥下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形式主義實質(zhì)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有的領導干部“只求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看到事情躲著走,遇到事情繞著走,凡事都要上級拍板,避免自己擔責,甚至層層往上報、層層不表態(tài)。干事不作為、消極應付、不敢擔當,習慣層層發(fā)文件、填表格,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抓工作只重表面。
個別人遇事不辨是非、不講原則、唯求一團和氣、曲意逢迎,贏得好人緣,甘當“老好人”,奉行好人主義,怕堅持原則得罪上級;怕說真話得罪同級,傷了和氣,工作難開展;怕嚴格要求得罪下級,影響人緣、丟選票,總想著誰都不得罪最好。工作講關系講情面、只栽花不栽刺,往往得過且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能秉公而行。這種沒有責任擔當?shù)娜耍彩碌眠^且過,睜只眼閉只眼,工作沒力度,辦事沒原則,民主生活會上不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面對領導、同事、朋友的缺點、錯誤,不是誠心誠意地提出來,而是很圓滑地搞“你好、我好、大家好”,能捂則捂,能蓋則蓋,明哲保身,只說好話,不得罪人,以求人際關系表面上的和諧,面對矛盾,圓滑世故,想方設法去推、去躲,去掩蓋、去逃避,在原則問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該抓的不抓實、該管的不管到位,甚至出了問題還包著、裹著、護著,怕丟“官帽子”,怕得罪同事,怕失去下屬擁戴,對上唯唯諾諾、阿諛奉承,對下笑容可掬,不講原則,甚至溜須拍馬。
工作實效包裝式
形式主義對待工作實效是知行不一,不求實效,花拳繡腿,貪圖虛名,弄虛作假。最典型的特點是,對工作不重實效重包裝,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一項工作剛開始就急于總結成績、宣傳典型,搞“材料出政績”。一些地方和部門在工作中,“兵馬”未動,“材料”先行,把說的當成做的,規(guī)劃當成現(xiàn)實,思路當成成績,用總結材料“包裝”工作實績,工作剛剛開展就急著總結成果、鼓吹宣傳。政策剛出臺成效就匯總好了;任務才布置成果就整理好了;活動剛開展,經(jīng)驗就總結好了。
中部某省一個縣剛制定獎扶措施打造一批“質(zhì)量標桿”企業(yè),沒幾天有關部門就總結了一大本厚厚的政績材料。東北某縣剛開完改善營商環(huán)境大會,不到一周市里就讓匯報成果。秦巴山區(qū)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在當?shù)赝茝V農(nóng)村垃圾分類處理做法,一個村剛接到在村里布點回收垃圾的任務沒幾天,就被要求上報落實成果,還要求拍照片為證。村支書一肚子意見說:“垃圾桶還沒有運來呢,有啥成果可報?”很多地方?jīng)]有成效就從材料上下功夫,有些是根據(jù)以前的材料改裝的,有些甚至是在網(wǎng)上搜的。有些材料里的那些經(jīng)驗,不過是把其他地方的一些成功做法換了個地名而已。寫材料比干工作跑得快,材料出經(jīng)驗、材料出成績,材料出干部,成為名副其實的靠寫材料來包裝成績,靠包裝成績來撈取政績的形式主義典型。
履行職責簽單式
干部履職盡責事關一個地方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老百姓的民生福利,因此,老百姓對干部履職盡責也最為關心。有的領導干部對待工作不主動,履職不盡責,在其位不謀其政,只充當一個上傳下達的“傳聲筒”角色,遇事不敢擔當,屬于自己權限范圍的事情也要事事請示,怕?lián)熑?,怕掉烏紗帽。個別地方頻頻出現(xiàn)安全事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管理者沒有盡職履責,因小事處理不當不力釀成重大事件的,是認識疏忽、遇到問題踢皮球、責任缺失的后果。個別部門履職不顧事物本質(zhì)、內(nèi)容和效果,將形式絕對化、目的化,只重形式不重內(nèi)容,不管部署什么工作,熱衷于與基層和下屬單位簽訂“責任狀”,將責任下移,試圖讓下級的“責任狀”成為自己的“免責單”。
簽訂責任狀是為了真正將責任落實下去,工作做出成效,簽訂責任狀之前將責任細化、分類,不同的對象把握不同的責任內(nèi)容,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不會讓責任狀變成一種擺設。但一些地方將責任狀泛化,經(jīng)常造成履行職責的缺位和虛位,責任狀“滿天飛”,名為層層壓實責任,實則不管下級是否有實際和能力來完成,將責任壓給下級。
對待問題漠視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一生中難免會有一些缺點或者會犯一些錯誤。但是,個別黨員領導干部凡事明哲保身,不喜歡管閑事,對身邊不良風氣和違規(guī)問題態(tài)度漠然,麻木不仁,無動于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知情不報、聽之任之,明知道身邊有人身上有缺點,犯了錯誤,卻對這些不良現(xiàn)象采用中庸之道,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們沒有改正缺點和錯誤的勇氣和動力,更沒有勇氣懲惡揚善。
更有甚者,個別黨員干部明知不對,明知是缺點和錯誤,卻要千方百計地尋找理由搪塞,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辯護。他們非常“愛面子”,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點,更不愿意承認自己犯的錯誤,總是找理由,尋借口,文過飾非,甚至在組織向其了解情況時仍然編造謊言,捂住蓋子,不說真話,企圖蒙混過關,以維護自己的形象,保住自己的面子,結果適得其反,最終毀了自己的形象和降低了自己的人品素養(yǎng),甚至掉進了泥潭不能自拔。
(作者為浙江師范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責編/高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