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第十四屆天津相聲節(jié)啟幕,天津首臺雙層“相聲巴士”同步首發(fā)。“移動相聲劇場”由專業(yè)相聲演員隨車駐場,結合車輛途經(jīng)的景點即興表演。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口耳間的中國】
熟語是語言中定型的詞組或句子,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也稱“俏皮話”)。其中,成語屬于典雅的書面語形式,而俗語、諺語、俏皮話則屬于口傳文化。津派俗諺和俏皮話蘊藏著天津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風俗習慣、言語風格等,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體現(xiàn)了天津方言簡潔明快兼詼諧幽默的特點,是津派口傳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天津地處南北運河的交匯處,自金代以后便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zhèn),是南北往來的關鍵節(jié)點。河海通津的地理優(yōu)勢,催生了漕運文化和碼頭文化,使天津成為五方雜處、南北交融的移民城市。依河、傍海、近京的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傳統(tǒng)孕育了獨特的津派文化——古今兼容、南北交匯、東西合璧、雅俗共生。天津人既保持了燕趙文化的慷慨之氣,又展現(xiàn)了軍衛(wèi)文化的尚武精神,還吸收了南方地區(qū)的文化元素,使津派文化呈現(xiàn)交融特點。其中,雅俗相生的天津口傳文化,卓爾不群,個性鮮明,彰顯出強勁的文化韌性與張力。
市井百姓的口頭創(chuàng)作
津派文化以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為主要特質(zhì)。濃郁的市井煙火氣是津派口傳文化之“魂”。它活靈活現(xiàn)地體現(xiàn)在“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臘月十五上全街”的媽媽例兒里;蘊含于“干飯茄子泥,嘛話也別提”“天津三絕頂呱呱,包子、炸糕、大麻花”的民間美食里;彰顯于“二姨父——甩貨”“大德祥改祥記——缺了大德了”的俏皮話里。這些口傳文化源于歷代百姓鮮活的創(chuàng)作、不斷的改編和不脛而走的傳播。
盡人皆知的諺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到了天津人嘴里就變成了“你走你的大經(jīng)路(今中山路),我鉆我的耳朵眼兒(一條狹小的胡同)”,既體現(xiàn)了地方個性,更彰顯津派口傳文化擅長“現(xiàn)掛”的機智。與時俱進的津派俏皮話,擅長及時反映新事物出現(xiàn)后津門百姓的感受。如,“繞城轉——白牌兒”,說的是1906年6月,國內(nèi)第一條公交線路天津環(huán)城有軌電車(白牌)正式運行。“大光明擺渡——快!”,贊揚了舊時海河大光明擺渡最先使用機器渡船,渡河速度顯著提高。“老鄉(xiāng)逛洋燈——哪來的這股邪火”,描摹了19世紀后期的場景: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放,初來天津市區(qū)的農(nóng)民,看到這燈頭朝下也能如此明亮的東西,十分稀罕,就三五成群到馬路上看路燈,市民戲稱“逛洋燈的”。這些俏皮話都是對舊時天津城市生活的生動展現(xiàn)。
幽默個性的熏陶催化
天津方言的形成與發(fā)展,堪稱語言文化交融互鑒的生動樣本。它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際遇,孕育出兼具市井煙火與文脈底蘊的方言體系。燕趙慷慨遺韻、江淮婉轉風致、河海曠達胸襟、市井幽默情懷,融匯成雅俗相生的語言生態(tài)。商埠都市社會語言的接觸和交匯是生發(fā)文化活力的推進器。天津方言善于吸納京、冀、魯、豫等鄰近省市,甚至外來文化的語言精華。例如,天津方言詞語“膀大力”,系英語boundary的音義轉借。百姓不了解“膀大力”的外來身份和原始詞源,只能依字面義理解,將其釋為膀大腰圓“扛河壩”的搬運工,即憑肩膀吃飯的“苦大力”。這種解釋用語言學術語來說,屬于流俗詞源。從“膀大力”這個外來音譯詞逐步演變?yōu)橘邓追窖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與融合。
天津人誠懇熱情、詼諧幽默,讓外地客人倍感親切。天津人在談吐間常流露出調(diào)侃生活的戲謔,昭示知足常樂的豁達。天津人稱這種屬性為“哏兒”,具有賓至如歸的親和力。天津話的特點是質(zhì)樸、簡潔、生動、幽默,其中最活躍的就是源于城市文化與市民性格的幽默。天津人的“哏兒”就表現(xiàn)在能說會侃、開朗幽默上。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商埠社會業(yè)務交往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作為一座移民城市,多元文化為社會交際提供了廣博而鮮活的題材。
戲曲曲藝的藝術滋養(yǎng)
在社會生活方面,天津亦呈現(xiàn)出南北融通、中西交匯的特征。諸多新興藝術形式在天津興起并生根發(fā)芽,因此,天津也被譽為“話劇搖籃”“曲藝之鄉(xiāng)”“戲曲碼頭”。這些文化元素在天津城市生活中融匯交織,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作為聞名遐邇的北方曲藝之鄉(xiāng),豐富多彩的曲藝形式深刻塑造了天津方言的氣質(zhì)與韻味,也推動了口傳文化的藝術升華。天津時調(diào)、天津快板、京韻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快板書等在天津形成;相聲、評書、單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在天津興盛繁衍。相聲中的“文哏”將詩詞典故轉化為市井笑語,“子母哏”則以詼諧辯對展現(xiàn)民間智慧,實現(xiàn)文人雅趣與市井生活的巧妙對接;京韻大鼓融合子弟書詞的雅致格律與天津話的俚俗生動,在節(jié)奏與用詞上深刻影響了口傳文化的表達風格。正是在這種藝術與口傳文化的融合中,天津話逐漸錘煉出靈動幽默、俏皮犀利的口頭熟語系統(tǒng)。
口傳文化的地域個性
年俗是天津民俗生活的一大亮點,與之相關的諺語、歇后語比比皆是,僅與臘月二十三祭灶相關的就不勝枚舉。諺語有“臘月小年,糖瓜祭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等;俏皮話有“灶王爺橫批——一家之主”“灶王爺上天——多說好話”“臘月二十三的灶神——要上天了”等。
關于漁業(yè)的諺語有“鲇魚傻,鱸板橫,梭魚進網(wǎng)鉆窟窿”“有蝦船上跳,魚群隨后到”“正月十五船出海,桃花春汛搶過來”等;俏皮話有“老囡子織搶網(wǎng)——新(心)眼兒多”“機器船下海——不用帆(翻)了”等。剃頭為傳統(tǒng)行業(yè),天津諺語有“剃頭挑子一頭熱”“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等;而歇后語有“剃頭的不打喚頭——沒響(想)了”“剃頭師傅拍手——推(忒)好咧”等。
天津的口傳文化呈現(xiàn)出自然成趣的幽默,而且是“煎餅馃子——一套一套”的。天津系列諺語有“三宗寶”系列,如“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天津衛(wèi),三宗寶,范公幼梅孫菊老”“天津衛(wèi),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天津衛(wèi),三宗寶,永利南開大公報”等。天津俏皮話也自成系列,如人物類的“二小兒”系列、“傻小子”系列、“老太太”系列等最具特色。如:“二小兒吃燴餅——不叫(覺)燜(悶)”“二小兒穿大褂兒——規(guī)規(guī)矩矩”“二小兒放鴿子——又回來了”“二小兒扛房梁——頂這了”“二小兒買畫兒——一樣一張”等。動物類俏皮話多為貶義,如:“猴兒吃麻花——滿擰”“猴兒吃核桃——滿砸”“猴兒吃芥末——翻白眼兒啦”“狗長犄角——洋(羊)式的”“狗帶嚼子——胡勒”“屎殼郎變知了——一步登天”“屎殼郎打嚏噴——滿嘴噴糞”“王八搬家——鱉(憋)不住了”“王八的屁股——龜腚(規(guī)定)”等等。
作為口傳文化的天津熟語,承載著城市記憶與幽默情懷,是津派文化生生不息、鮮活流淌的語言瑰寶,其鮮活旺盛的生命力必將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作者:譚汝為、趙華,分別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