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甘肅張掖山丹縣老軍鄉(xiāng)硤口村。
5點半,劉禎賢(見圖,黃盼欣攝)便起床,開始給圈舍里的小羊羔準備草料。6點半,小羊羔吃飽,劉禎賢自己填飽肚子,踏上放羊路。帶上水,抄上饃饃,趕著羊出圈。直到晚上8點多,劉禎賢才迎著月光回到家。
——這是硤口村村民劉禎賢平凡的一天。
直到兩年前,劉禎賢的平靜生活突然有了些許不同,他“解鎖”了一個新身份——長城文保員。作為村里的4名長城文保員之一,劉禎賢自豪得很,他指指手機,“絕對能勝任!每次上山巡查完,我都仔細拍下照片發(fā)到工作群,無一例外。”
劉禎賢從小在長城腳下長大,站在自家院子里就能看到長城,“小時候,到了夏天,起伏的城墻邊長滿了各種野花野草,山上的烽火臺高高聳立。沿著長城一路走走停停,有小鳥、蜜蜂做伴兒,這是我童年美好的回憶。”
“我今年50歲了,每天睜開眼就能看到長城,可就是看不夠。我常想:長城還能陪伴我們多久,我又能陪伴長城多久呢?”劉禎賢說。
山丹縣位于河西走廊“蜂腰”,有“甘涼咽喉”之稱。沿著連霍高速公路一路驅車向東南,途經(jīng)312國道,在廣袤戈壁上,于草坡、荒灘中突然躍出了一段段殘墻,山丹漢明長城就這樣裹著歷史風霜迎面而來。
這是一座“露天長城博物館”。細細看去,跨越千年的兩代長城蜿蜒起伏,同向而行,最相近處不過10米。漢長城在北,長94公里,依托山險,以壕塹為主;明長城在南,長271公里,由黃土版筑而成。在同一地點,漢明長城比肩而立、并行存在的景色,在萬里長城沿線并不多見。
“硤口古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硤口段長城像一道金色的屏障,向西延伸,守護著硤口古城。”硤口村村委會干部黃盼欣介紹。
劉禎賢負責硤口長城1、2段,以及墩墩洼烽火臺等8處點位的長城巡查。8處點位,分布在遠近不一的山中,翻過一座山,再越過一座峰,僅僅去程就要6個小時。全部巡完,一來一回,對天天放羊的劉禎賢來說,也要走上一整天的時間。“上次帶一個年輕人走,還沒到第一個點,山爬了一半他就走不動啦。”劉禎賢憨笑著說。
“以前村里蓋房,有人把長城當成了自家院子的后墻,甚至為了方便出入,把墻體鑿開了洞。”黃盼欣說,“現(xiàn)在村民們的長城保護意識很強。在長城腳下增設圍欄,自發(fā)勸阻游客不翻越圍欄踩踏長城、不往圍欄里扔垃圾。”
從磚砌拱形的硤口古城門向外看去,村民們的自建房統(tǒng)一往前搬離,院墻距離長城50米。家家戶戶外墻經(jīng)由統(tǒng)一設計,古風韻味十足,干凈整齊的環(huán)境使古老長城風貌完整展露。
修建巡查步道、設立導覽標識、復原古代驛站……2022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涼咽喉”風景道示范段建設開工。在硤口村,民俗館、露營地、書法石廊、研學基地等新建筑與古老長城相映生輝。“來村子里研學、徒步的人越來越多,昨天還有人開著房車過來露營呢!”在村口的游客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難掩興奮。
位于古城正中的過街樓,曾見證古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盛景。如今長城的故事還在繼續(xù),長城腳下的村子煥發(fā)新生。
“老祖宗很偉大,建造出這么雄偉的長城。我的祖祖輩輩都住在這里,守護長城,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在山丹縣,像劉禎賢這樣的長城文保員已有118名。
說話間,望著山上他巡查的路,劉禎賢的眼睛清澈明亮。
順著他的目光看去,古往今來,長城一直在那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