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大學生遭遇“價值觀困境”,具體表現為理想信念不堅定、過度凸顯個人價值、過度彰顯工具主義思維方式等。當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價值觀、西方價值觀的沖突會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使其陷入“價值觀困境”。教育者要夯實和提升自身理論素養(yǎng),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增強理論的生命力;要發(fā)揮各類教育平臺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占領意識形態(tài)新型傳播陣地;要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走出“價值觀困境”。
【關鍵詞】大學生 核心價值觀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大學生是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生力軍,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和使命。
大學生陷入“價值觀困境”的三種表現形式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通過各種途徑傳遞到大學生之中,會使個別大學生遭遇“價值觀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不堅定。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目前,一些大學生呈現出人生理想功利化、價值標準物質化、個人追求狹隘化的思想傾向。其主要原因包括幾點:一是部分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大,容易產生焦慮感。一些大學生將理想信念集中在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上,認為宏大的理想追求與日常生活缺乏實際聯系。二是一些不良消費文化產生的媚俗化、物質化價值導向會給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一些消費文化引導人們炫耀性消費、攀比性消費,使部分大學生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習慣在穿衣打扮上相互攀比,形成消極的價值觀念。
第二,過度凸顯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個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相互轉化,并且個人價值從屬和依賴于社會價值。個別大學生局限于自我空間之中,將個人視為道德善惡的評判者,不關心國家政治經濟事務,過度凸顯個人價值,不注重道德標準的客觀性。
第三,過度彰顯工具主義思維方式。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投機致富”的案例,隨之出現了以財富收入為評價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的錯誤思想。受這種錯誤價值觀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工具主義思維方式,較多關注人生短期的可量化價值。在學習中,表現為以考試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懶于學習任何與考試無關的知識;在生活中,表現為以獲取個體利益為人際交往的目的,人際交往逐漸走向庸俗化。
大學生緣何陷入“價值觀困境”
在現代化進程中,一些當代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價值觀產生了沖突,會影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來源于中國封閉穩(wěn)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現代社會則遵循著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的路徑快速發(fā)展。因此,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沖突和矛盾,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平等原則與等級觀念的沖突。當代價值觀關注公民權利義務的平等性和對等性,相對而言,傳統文化價值觀注重階層、等級意識。受到這種傳統倫理綱常意識的影響,傳統文化價值觀逐漸衍生出的宗族本位和官場本位思想會削弱個體平等的價值傾向。二是個性獨立與群體至上原則的沖突?,F代社會強調人的個人價值,尊重和保護個人的獨立性和個體性,表現為對自尊、自愛、自強等自我價值的認同。在傳統文化中,個人缺乏一定的獨立性,群體價值受到大家的推崇。
中西方價值觀的沖突也會使大學生陷入“價值觀困境”。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價值觀對中國當代社會造成了雙重影響:一方面,它有效培養(yǎng)了個體獨立意識、法治觀念、權利意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有序發(fā)展;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極端自由主義思想的泛濫,助推了無政府主義、道德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西方價值觀的內在缺陷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積極尋找西方價值觀和當代價值觀的契合點和對接點,幫助部分大學生走出“價值觀困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部分大學生在理解和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自由”等概念,在詮釋維度上可能會受到西方概念先入為主的影響,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運用西方文化體系中的定義誤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前,學術界研究、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是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切入,分門別類進行解讀。這一簡單歸類帶來的問題是,對價值觀適用范圍解讀的局限性。例如,誠信不僅是對個體的倫理要求,而且也是對企業(yè)、政府的基本要求。
從“四要素”出發(fā)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模式
基于實踐認識論,我們從價值觀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huán)體“四要素”出發(fā),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模式。其中,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教育介體發(fā)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教育環(huán)體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平臺。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培育作為教育客體的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夯實和提升教育主體的理論素養(yǎng)。教育主體是教育活動的承擔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引導受教育者樹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相適應的道德品質。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中,應采用主體中心模式,即以教育主體為中心來構建教育活動。教育者采用灌輸和引導方式,成為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當然,使用主體中心模式要警惕將教育者的作用絕對化,否定教育客體能動作用的錯誤傾向。
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薄,片面追求個人價值的現狀,教育者要夯實和提升自身理論素養(yǎng)。一是要具備深厚的歷史視野,深入研讀傳統文化價值觀在現階段的演變軌跡。在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產生巨大變革的當代社會,教育者應有意識地辨別和分析傳統價值觀念對當代社會的影響。二是要具備開闊的比較視野,學習和借鑒西方優(yōu)秀文化。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面對不同文化和不同價值觀的矛盾與沖突,教育主體要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是要具備辯證思維,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工作,夯實理論基礎,將理論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理論的生命力。
多層面提升教育介體的參與能力。教育介體作為教育活動中主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具有明顯的關聯性、傳導性和互動性特征。一是要發(fā)揮直接介體的影響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講座、理論報告。二是要加強間接介體的滲透力,在春節(jié)聯歡晚會、校慶、紅色革命基地社會實踐等大型活動中滲透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三是要重視微信、微博、QQ等互聯網傳播媒介的作用,占領意識形態(tài)新型傳播陣地。
多途徑塑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體。教育環(huán)體主要指在教育活動中對教育客體產生影響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歷史性特征。塑造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環(huán)體,需要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小環(huán)境的氛圍營造工作,相對于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大環(huán)境而言,教育者改變大學生具體生活的小環(huán)境比較容易。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建設和培育優(yōu)秀校園文化,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二是要運用校報、宣傳櫥窗和廣播電臺等傳統媒介,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日常宣傳報道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三是要以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為重要抓手,通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課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著力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為咸陽師范學院教務處講師)
【注:本文系咸陽師范學院2017年度專項科研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SYK1705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8年5月3日。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責編/趙橙涔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