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粗鄙化實際上就是對文化的破壞。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出于無知,有人出于故意,而其根本目標(biāo)無非“利益”二字。
近來,白酒的日子不太好過。塑化劑風(fēng)波之后,媒體又接連曝出:白酒的年份、產(chǎn)地等“概念”都因暗藏諸多“貓膩”而絕不可信。不久,又有業(yè)內(nèi)人士稱,按“香型”評定酒質(zhì)也不靠譜,因為“白酒不是香水”。聯(lián)想到此前的“洞藏”“窖藏”之辯以及傍歷史、傍名人、編故事等多種元素均被證實純屬胡扯,細檢一度如烈火烹油的“酒文化”,如今竟只剩下些讓人翻白眼的笑話了。
與酒文化同樣尷尬的還有博物館。在這個“最文化”的領(lǐng)域里,河北冀寶齋以夏、商、周甚至黃帝時期的瓷器和分公母陳列的十二生肖等不可思議的展品雷倒蕓蕓眾生。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按收藏家馬未都的評價,這種假博物館“全國各地都有”。
文化之中當(dāng)然應(yīng)該有笑話的一席之地。但是,如果文化這個筐里只有笑話,而且是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笑話,受損的就不光是文化了。
此前,作家馮驥才就在全國兩會上表示,要“警惕中華文化的粗鄙化”,因為文化的粗鄙化必將“給國民精神帶來對自己文化的輕蔑、輕視和無知”,把偉大的文明成果“變成失落的文明”。這不是聳人聽聞,不是炒作。在一些作家、導(dǎo)演、商人、官員以“不管罵不罵,別人關(guān)注我就是成功”為行為標(biāo)尺的社會里,在“越罵越紅”的現(xiàn)實中,文化還有力量嗎?當(dāng)人們把對文化的懷疑與玩弄,當(dāng)作證明自己身份的一種手段時,不僅對文化毫無意義,而且會泯滅一切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理想。
文化粗鄙化實際上就是對文化的破壞。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出于無知,有人出于故意,而其根本目標(biāo)無非“利益”二字。酒文化、煙文化以及其他的某某文化,無不以消費為最終目的,通過對文化的附著與稀釋、綁架和扭曲,把沒文化的商品打扮成有文化的模樣,成全自己,糊弄別人。至于某些地方?jīng)Q策者無視文化規(guī)律,過濫建設(shè)文化場館等行為更是危害甚大?;奶频暮颖奔綄汖S被冠以“國家3A級景區(qū)”“河北省省級科普基地”“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等名目,顯然地方官員難辭其咎。這些消費至上的喧嘩、政績第一的盲目、無端惡搞的輕浮、美丑莫辨的無知共同組成粗鄙化的推手,讓文化萬劫不復(fù),也讓人們對文化的興趣日減,對偽文化執(zhí)迷不悟。所以,直至今天,還有大罵別人“不得好死”的氣功大師,還有以出版為目的的學(xué)術(shù)垃圾,還有裝模作樣的會議文化、禮儀小姐文化、走紅地毯文化,還有在桌邊按級別排座次的酒桌文化、茶文化。這樣的戾氣、躁氣、俗氣、闊氣、官僚氣,與文化有關(guān)嗎?
清代學(xué)者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他飲酒時“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談,不好長夜之歡,而好與明月相隨而不忍別……”這樣的酒文化今天還有,但是不彰。林語堂說,《閑情偶寄》是中國人生活藝術(shù)的袖珍指南,這樣的書,我們都該品一品。